在音樂與社會平權的交織中,2024年的大港開唱將創意與無障礙平權推動融為一體,這不僅是一場音樂盛宴,更是一場無障礙生活的宣言。無障礙設計與服務在這屆音樂祭中被系統性規劃,體現了對障礙者參與音樂活動的尊重與關懷。在音樂人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見證了音樂與平權的結合,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大港開唱如何通過專業的無障礙設計,實現真正的平等參與,並展望台灣音樂節未來的無障礙發展,希望能為音樂與無障礙平權的未來共創一片新天地。
音樂人的交流與無障礙平權的交織
音樂人的交流總能激發出無限創意,而在2024年的大港開唱,更是將這份創意融入了無障礙平權的推動中。這次的大港開唱不僅僅是一場音樂盛宴,更是一場無障礙生活的宣言。
「很多人會說,從來沒看過障礙者參加我們的音樂祭,但這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如果沒有方便的設施,障礙者又怎麼能來?」
2023年4月,六位無障礙平權推動者在大港開唱結束後聯合投書《報導者》,檢視音樂祭的無障礙規劃。從購票方式、無障礙資訊整合,到現場的無障礙廁所、服務台設置等,他們在參與後給出了多方面的建議。
系統性規劃,音樂與平權的融合
2024年,大港開唱迎來第十五屆,首次系統性地規劃音樂祭的無障礙服務。官網新增了「無障礙服務」資訊欄,取消了身心障礙票的傳真手續,在現場設立無障礙資訊看板並聘請手語翻譯人員,致力於讓音樂節的無障礙機制逐步完善。
早在2月中旬,活動開始前,大港開唱便與高雄市工務局、高雄市政府「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推動小組」一同進行了現場場勘。這次場勘覆蓋了整個音樂節場地,特別關注各區路障、坡度及無障礙廁所等使用狀況,進行了多方交流,確保無障礙規劃的七大項目能順利落實。
回顧與展望,無障礙平權的持續推動
在大港開唱前夕,隨著身障律師陳俊翰的逝世,他生前所願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法再度引起了社會關注。透過大港開唱的首屆無障礙規劃和場勘經驗,似乎共同創造了討論台灣音樂節無障礙議題的契機。
黃雅雯是去年投書《報導者》的一員,她回憶場勘過程時提到:「大港基本上場地蠻無障礙,是一整片空曠的地方,主要是動線問題。障礙者通常不會去人多的地方,但大港所在的駁二港灣場地夠寬闊,障礙者可以找到自己的空間。」
55歲的黃雅雯早年從事無障礙旅遊,並參與無障礙平權倡議。身為輪椅族,她特別注意輪椅的行動順暢度,例如一般高度的線槽板會阻礙輪椅運作,而高背輪椅甚至無法過大港橋頭的路障,無法抵達最大的南霸天舞台。
閱讀更多:113年流行音樂產業行銷推廣補助案:獲補助名單與展望
專業與實踐,學者與音樂人的協力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助理教授郭惠瑜,也參與了場勘。她在高雄市「身心障礙權益推動小組」擔任委員,曾在會議上提案要求,大港開唱及其他領有高雄市政府補助的音樂活動,必須納入無障礙服務規劃。郭惠瑜曾在英國留學,發現當地的小型展演空間都會注意到障礙者需求,這促使她返台後積極倡導音樂活動的無障礙規劃。
她表示:「障礙者也希望能參與搖滾區的熱血場面,但音樂節主辦需考量安全問題,若發生狀況,各方壓力將難以估量。」
共同努力,無障礙設計的通用性
無障礙設計不僅服務於障礙者,也能惠及更多人群。例如,手語翻譯和聽打員的服務不僅能幫助聽障者,也能幫助聽力下滑的年長者或因現場環境嘈雜而聽不見台上內容的觀眾。這類「無障礙設計」其實也是「通用設計」,就像坡道不僅服務輪椅族,也能服務推娃娃車的親子客。
台灣音樂節的無障礙願景
未來,大港開唱承諾將友善環境納入環境重要指標之一,繼續實踐與試驗各種可能性。主辦方表示:「手語服務是我們今年開始思考的,但考量到蒐集舞台演出藝人的即時歌單和手語人員的環境設計,還有直播畫面的呈現等,需要團隊投入時間和人力來研究如何達成,未來我們會繼續朝這個方向努力。」
大港開唱的無障礙規劃,不僅是對音樂愛好者的友善回應,也是對無障礙平權運動的實際支持。期待在未來的音樂祭中,無障礙設施能更加完善,讓每一位音樂愛好者都能盡情享受音樂的魅力。